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

藍沙發

去年12月,小編我清晨搭著火車去了一趟豐田,這是一個放在心裡很久的地方,因為很早出門,火車站旁的五味屋尚未開門,在屋旁我看見了一張地圖,就決定穿過火車站去探險。

一路漫遊,這裡有一種復古的氛圍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火光四射的磨刀貨車,接著經過一個教堂,看來有些歷史,教堂外觀上的「焚而不燬」,讓我好奇駐足,這裡的老人家似乎也對我很感興趣,頻頻找我說話、說故事,雖然我的台語有些程度,但他們說的話有些就算努力也是聽不太懂。之後,我轉進了一條巷子,走著走著,就走出了人煙,在田野間亂走,有時拿出手機看看定位,就這樣那張地圖上的許多地標都被我經過。

走了很久很久,遇見了一處茂密的林子,竟然有一張豪華的藍沙發就坐在裡頭。我好奇地在那兒觀察了好一會兒,想為什麼它會被放在這裡?曾經有人在這裡休息、看書...?那是什麼樣的人?......?它剛來的時候,這裡是什麼模樣?於是,用手機拍下了這景象。



回到花蓮市區,去了趟花創「釀市集」,與Horn分享,我問能幫我就這張照片畫一張詩畫卡嗎?他說可以試試,一樣是速度很快地就畫完了,呈現出的畫就是一種他特有的舒適輕鬆,詩也是,我好喜歡。你呢?


(點圖,可放大。)

💓歡迎您加入「心象遊戲」的粉絲專頁💓

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

牟善宏個展@2014

 
真實的幻境,永恆回歸。

因孤獨得以自由,似真似幻在內在航行。。。



(點選圖可放大) 


牟善宏(Horn)2014個展,將於8月23日至9月14日止,

於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所屬的藝托邦藝文空間展出,

共計55件作品-~平面畫作54件、現場地面裝置藝術1件。



 (點選圖可放大) 

        今年1月間,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潘小雪院長來到Horn的工作室,在3、4佰幅儲藏的畫作裡選出展品。經過時日的蘊釀,由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主辦,藝術學院與藝托邦藝文空間共同執行「2014牟善宏航行在一個內心世界的個展」。

        透過潘小雪院長的策展,集結Horn自2002年~今年的最新作品於焉呈現,穿越12年來的內在航行,如今所有的生命探問在畫作裡都有了最真實的看見。


8月23日(星期六)3:00pm開展,

期待與您在內在航行裡相知相逢。



 (點選圖可放大) 
國立東華大學 藝托邦藝文空間 Artopia Art Space
 Address:花蓮市光復街65巷5號 (位於花蓮市鐵道徒步區後端廣場) 
Tel:03-8311448

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

感念余德慧老師

感念余德慧老師 
— —愛,使一切有了光亮— —
 

Horn謹以畫與詩《駁》 
表達對余德慧老師的永恆追思


 

      (詩、畫創作:Horn )

結  飛舞  落 
 
美艷  斑駁
 
不變的重覆
 
 精神
 

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  ▓▓
話說緣起
2009年冬日午后,我偕同基金會企劃peggy拜訪余老師,力邀其主持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」畫展座談會
在研究室裡,老師問我們為何找他?作為一位心理學家和藝術有什麼關係?而經過QA的快問快答,有了小小的結論:
老師願意來談一個藝術家而不是談藝術。

然而藝術不就是源於〝人〞的創造嗎?國際知名畫家趙無極,曾在受訪時為現代藝術發聲,他說:「事實上無論要理解什麼問題,多少總需要費一點工夫才行。當一件作品發生了「看得懂」與「看不懂」的問題時,除了不斷去理解畫家的思想與生活背景,現代藝術的歷史演變,以及抽象繪畫的內涵,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之外,相信沒有別的什麼理解辦法。」這其中點出了一個重要的線索,要看懂藝術就得理解創作者……

當年1226日週末,余老師蒞臨Horn的畫展,神采奕奕地帶領大家進入藝術家的內心世界。

因為這份理解,在往後日子與老師通信中,他總能細心周到給予確切的指示。人生幾何,知音難得,有幸相逢,實感恩寵!

謝謝余老師的無盡關懷,此恩情難忘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撰文: 善薇@2012.9.16


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

史博館立體書展

 
世界最長折頁式立體書 捷克史
長9000mm(9公尺)
     圖/聯合報系活動事業處提供
一翻開書,一艘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代的探險船彈跳出來;「仙履奇緣」的童話人物像隨著遊樂園裡的旋轉木馬般起舞,而你就像捧著一座古典劇場在手中……。一個又一個的驚奇,盡在立體書裡。

最暢銷的醫療立體書 新自然療法百科
德語原版發行了150版次,翻譯成12國語言,榮獲25面金牌獎。

圖/聯合報系活動事業處提供
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聯合報系主辦的「立體書的異想世界」,六月十六日登場,即日起開賣預售票。展品從維妙維肖的「鐵達尼號」、電影「星際大戰」、「哈利波特」到解析人體奧妙的醫學百科、達文西的發明、聖經及時代的脈動……統統可從立體書一覽堂奧。 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表示,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立體書展。史博館將在六月間化為「立體書的劇場」,藉由一百六十件展品,完整呈現立體書涵蓋的歷史、科學、藝術等各個層面的意涵。聯合報系活動事業處營運長楊大德強調,立體書不只是書,更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異想世界。

體積最小立體書 旋轉木馬
長55mm X寬55mm X高46mm

圖/聯合報系活動事業處提供
「立體書的異想世界」將以「傑克與魔豆」的故事為主軸,帶領觀眾進入奇幻世界。展品有罕見的娃娃屋書、劇場書、史上最早的旋轉木馬書,還有如同把立體探險船模型「搬」進書裡的全景模型書「哥倫布」,以及體積最小的立體書「旋轉木馬」、體積最大的立體書「太空梭」等。 預售票即日起在全省7-11、全家、萊爾富、OK便利商店開賣,兩人同行三三○元。全票二○○元,優惠票一八○元。詳細資訊可上官網popup.ishow.gmg.tw查詢。
「全景模型書」哥倫布如立體模型般,活靈活現呈現哥倫布時代的探險船模樣。圖/聯合報系活動事業處提供

體積最大立體書 太空梭
長1210mm X寬540mm X高240mm
  圖/聯合報系活動事業處提供


全文網址: 6月中來史博館看立體書 1頁1驚奇 | 立體書特展 | 閱讀藝文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REAS4/7089188.shtml#ixzz1xFzGGc3R

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

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

20藝術家 思考「Re:紙」


台灣藝術家陳小剛設計的「串筆」,讓使用者像串燒一樣,
用一張張紙片串出筆身,自由創造筆的形狀。
記者陳宛/攝影


電子書等新媒體的出現,是否會讓人紙間幾千年的關係,產生改變?來自台、日、韓、泰、中國大陸的廿位年輕藝術家,即起在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展出「Re:紙」,探討紙在現代社會的演變。

策展人陳小剛就讀日本多摩美術大學。去年他和廿位在日本認識的亞洲藝術家,成立藝術團體「HAKUSHI(日文,意指白紙)。陳小剛表示,他們希望成為包容不同個性並孕育新價值的團體;並像白紙一樣,透過創作成為媒體,向世界傳遞理念。

「HAKUSHI」成團後的首次展覽「Re:紙」,去年底先在東京原宿展出,下一站還要到泰國。陳小剛指出,此展的中心主題是「紙」,但展品的素材未必都 是紙,還包括裝置、影片、網站或商品等。參展的藝術家多為廿歲出頭,在數位科技的浪潮中長大,對紙的看法迥異於前一世代。

陳小剛的作品是「串筆」,讓使用者像串燒一樣,用一張張紙片串出筆身。他表示,這是他跟朋友吃串燒時想到的靈感。

當白紙寫上字,便成為承載資訊的工具。大田哲也的作品「書寫的重量」,放上一疊白紙和一疊印上油墨的紙,讓觀眾分別拿起兩者,從重量的差異中感受「書寫的重量」。

日本是一個講究包裝的國度,卻因此造成紙張的浪費。日本藝術家崛越涉太設計的「數位包裝」系列產品,從收音機、時鐘到電風扇,外型都像可掛可提的包裝袋。

大陸藝術家李昊舟設計的「廁紙」,則讓人們思考廁紙浪費的問題。

本文轉載自【2012/01/29 聯合報】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REA8/6865753.shtml#ixzz1kp3G651n

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

為夢想找家 英國用藝術都更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宛茜/英國報導】2011/08/15


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,為讀者規畫「借鏡國外,提升台灣」國外採訪系列專題,並以數位匯流呈現報導,邀讀者一起走向新媒體時代。

台灣的都市更新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,然而「都更」的選項不是只有蓋高樓一種。上世紀末倫敦進行都更之時,因藝術家的介入,讓倫敦變身為當代藝術之都,為城市創造魅力與產值。專門幫藝術家找「家」的聯合藝術工作室組織,正是讓倫敦被藝術都更的重要推手。

感謝中國信託贊助此次國際採訪計畫,長榮航空提供交通協助,與國人一起放眼世界,關懷台灣。

二樓藝術工作室創辦人馬修,身後是被他改造為歐洲最大藝術工作室的泰晤士河畔老工廠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格林威治鄰近水閘的泰晤士河畔,林立一間間老工廠,簡潔蒼勁的建築線條立於湛藍海景,宛如一幅現代畫。「二樓藝術工作室(Second Floor Studios and Arts)」創辦人馬修(Matthew Wood),在這幅現代畫裡跑上跑下,精力充沛。

這天是二樓藝術工作室的開放日,逾兩百位藝術家打開大門。

廢棄物 當拼貼畫材料

我們隨馬修走進越南畫家莎賓娜的畫室。她指著塗滿整片牆的作品,「在畫廊看不到這樣的作品吧。」工人出身的麥可用撿來的廢棄物做拼貼畫的材料,濃烈的色彩 吸引了一群小朋友,他得意地說:「這可是環保教育的好機會。」倫敦畫家Binda Joy打開門,笑靨迷人地遞上紅酒,邀我們看新作。喝了紅酒的馬修興致高昂,「他們可能是未來的透納、畢卡索。」

一九二八年,知名作家維吉尼亞‧吳爾芙在倫敦寫下:「一個女子如果要寫小說,必須擁有自己的房間。」倫敦不只是文學之都,更是當代藝術之都。「藝術家為倫敦創造魅力與產值」,馬修說,「要讓藝術家安心創作,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個房間。」

英國畫家麥可用廢棄物做的拼貼畫,吸引小朋友參觀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
修工廠 低價租藝術家

馬修本是畫家,一九九七年從格林威治著名藝術學府Gold Smiths學院畢業,卻找不到負擔得起的工作室。「在這個物價世界第二高的大都市,初出茅廬的畫家不可能一邊努力賺錢,一邊努力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。」

當時正是倫敦從古都轉型為現代大都會之際,都市更新的怪手伸向許多老房子。「我們必須為這個金錢與科技主導的世界,保留藝術的空間。」馬修放棄當「藝術家」,把夢想改為「為藝術找一個家」。

他和同學凱文合創「二樓藝術工作室」。馬修從老房子身上看到無形價值,他看中泰晤士河畔船塢的老廠房,先和銀行借錢租賃一棟,整修成工作室後分租給藝術家,再用利潤承租一棟接一棟,藝術版圖慢慢擴大。

倫敦東區 寫都更奇蹟

倫敦東區原被視為貧民窟,藝術家進駐後將廢棄老房改為工作室,地價跟著飛漲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
「藝術家為社區創造了許多無形的價值;但只有當地價提高時,人們才看得見。」馬修打開電腦亮出檔案和報表,這些是他跟銀行、地產商開會,贏得融資或土地契約的重要武器。

廿一世紀是藝術產值逐漸被看見的世紀。二○○一年,由老發電廠改建的倫敦泰德當代藝術館,一年吸引四百萬個觀眾,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當代美術館。隨後一群藝術家搬進倫敦東區,讓貧民區成功翻身為時尚特區,更寫下老城被藝術「都更」成功的奇蹟。

這些例子鼓舞了房地產商。馬修成功說服房地產商Emafyl Properties一起合作,將泰晤市河畔這群舊工廠重生為歐洲最大的藝術中心─擁有三百間藝術工作室、面積達十二萬平方公呎。

「許多人認為藝術家應該忍受孤獨,但藝術家一旦群聚,也會發揮意想不到的能量。」大陸水墨畫家郭洛說。

藝術群聚 找認同勇氣

二樓藝術工作室開放日,倫敦畫家Binda Joy敞開大門歡迎參觀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郭洛廿年前受畫廊邀請來到倫敦,因經濟因素轉而從商。成家立業後他感到「藝術的召喚」重拾畫筆,在「二樓」租了間畫室。 「我們在這裡找到藝術的感覺。」郭洛的鄰居包括雕塑家、服裝設計師…「我們創作的領域不一樣,但面臨的挑戰和孤獨是一樣的。」他在「二樓」找到了對藝術的 認同與勇氣。

藝術的群聚效應還包括曝光機會。「許多藝術經紀和評論家會在開放日尋找新秀與合作對象。」郭洛已在倫敦辦了好幾次展覽,如果他關在家中創作、或是自己租工作室做「個體戶」,伯樂可能會遲來好幾年。

藝術工作室還提供社區居民親近藝術的機會。在隔壁高中教美術的吉爾經常帶著學生來「二樓」參觀「藝術來自生活。」他說,「只有在這裡,觀眾可以親眼看見藝術家如何生活、創作。」

創造產值 吸引房地產

倫敦東區的Spitalfield創意市集,原是有百年歷史的蔬果批發市場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
金融風暴後,倫敦政府對藝術家的補助大為減少,許多像「二樓」這樣的藝術聯合工作室組織紛紛叫窮。馬修不以為意,「藝術聯合工作室可以創造自給自足的商業 模式。」他表示,「二樓」帶著藝術家進駐泰晤士河畔後,地價上漲,吸引越來越多房地產商跟馬修合作。他信心滿滿:「藝術可以創造產值,而我會讓大家看 見。」

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

美學台灣--董陽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