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

為夢想找家 英國用藝術都更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宛茜/英國報導】2011/08/15


聯合報慶祝創刊六十周年,為讀者規畫「借鏡國外,提升台灣」國外採訪系列專題,並以數位匯流呈現報導,邀讀者一起走向新媒體時代。

台灣的都市更新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,然而「都更」的選項不是只有蓋高樓一種。上世紀末倫敦進行都更之時,因藝術家的介入,讓倫敦變身為當代藝術之都,為城市創造魅力與產值。專門幫藝術家找「家」的聯合藝術工作室組織,正是讓倫敦被藝術都更的重要推手。

感謝中國信託贊助此次國際採訪計畫,長榮航空提供交通協助,與國人一起放眼世界,關懷台灣。

二樓藝術工作室創辦人馬修,身後是被他改造為歐洲最大藝術工作室的泰晤士河畔老工廠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格林威治鄰近水閘的泰晤士河畔,林立一間間老工廠,簡潔蒼勁的建築線條立於湛藍海景,宛如一幅現代畫。「二樓藝術工作室(Second Floor Studios and Arts)」創辦人馬修(Matthew Wood),在這幅現代畫裡跑上跑下,精力充沛。

這天是二樓藝術工作室的開放日,逾兩百位藝術家打開大門。

廢棄物 當拼貼畫材料

我們隨馬修走進越南畫家莎賓娜的畫室。她指著塗滿整片牆的作品,「在畫廊看不到這樣的作品吧。」工人出身的麥可用撿來的廢棄物做拼貼畫的材料,濃烈的色彩 吸引了一群小朋友,他得意地說:「這可是環保教育的好機會。」倫敦畫家Binda Joy打開門,笑靨迷人地遞上紅酒,邀我們看新作。喝了紅酒的馬修興致高昂,「他們可能是未來的透納、畢卡索。」

一九二八年,知名作家維吉尼亞‧吳爾芙在倫敦寫下:「一個女子如果要寫小說,必須擁有自己的房間。」倫敦不只是文學之都,更是當代藝術之都。「藝術家為倫敦創造魅力與產值」,馬修說,「要讓藝術家安心創作,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個房間。」

英國畫家麥可用廢棄物做的拼貼畫,吸引小朋友參觀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
修工廠 低價租藝術家

馬修本是畫家,一九九七年從格林威治著名藝術學府Gold Smiths學院畢業,卻找不到負擔得起的工作室。「在這個物價世界第二高的大都市,初出茅廬的畫家不可能一邊努力賺錢,一邊努力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。」

當時正是倫敦從古都轉型為現代大都會之際,都市更新的怪手伸向許多老房子。「我們必須為這個金錢與科技主導的世界,保留藝術的空間。」馬修放棄當「藝術家」,把夢想改為「為藝術找一個家」。

他和同學凱文合創「二樓藝術工作室」。馬修從老房子身上看到無形價值,他看中泰晤士河畔船塢的老廠房,先和銀行借錢租賃一棟,整修成工作室後分租給藝術家,再用利潤承租一棟接一棟,藝術版圖慢慢擴大。

倫敦東區 寫都更奇蹟

倫敦東區原被視為貧民窟,藝術家進駐後將廢棄老房改為工作室,地價跟著飛漲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
「藝術家為社區創造了許多無形的價值;但只有當地價提高時,人們才看得見。」馬修打開電腦亮出檔案和報表,這些是他跟銀行、地產商開會,贏得融資或土地契約的重要武器。

廿一世紀是藝術產值逐漸被看見的世紀。二○○一年,由老發電廠改建的倫敦泰德當代藝術館,一年吸引四百萬個觀眾,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當代美術館。隨後一群藝術家搬進倫敦東區,讓貧民區成功翻身為時尚特區,更寫下老城被藝術「都更」成功的奇蹟。

這些例子鼓舞了房地產商。馬修成功說服房地產商Emafyl Properties一起合作,將泰晤市河畔這群舊工廠重生為歐洲最大的藝術中心─擁有三百間藝術工作室、面積達十二萬平方公呎。

「許多人認為藝術家應該忍受孤獨,但藝術家一旦群聚,也會發揮意想不到的能量。」大陸水墨畫家郭洛說。

藝術群聚 找認同勇氣

二樓藝術工作室開放日,倫敦畫家Binda Joy敞開大門歡迎參觀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郭洛廿年前受畫廊邀請來到倫敦,因經濟因素轉而從商。成家立業後他感到「藝術的召喚」重拾畫筆,在「二樓」租了間畫室。 「我們在這裡找到藝術的感覺。」郭洛的鄰居包括雕塑家、服裝設計師…「我們創作的領域不一樣,但面臨的挑戰和孤獨是一樣的。」他在「二樓」找到了對藝術的 認同與勇氣。

藝術的群聚效應還包括曝光機會。「許多藝術經紀和評論家會在開放日尋找新秀與合作對象。」郭洛已在倫敦辦了好幾次展覽,如果他關在家中創作、或是自己租工作室做「個體戶」,伯樂可能會遲來好幾年。

藝術工作室還提供社區居民親近藝術的機會。在隔壁高中教美術的吉爾經常帶著學生來「二樓」參觀「藝術來自生活。」他說,「只有在這裡,觀眾可以親眼看見藝術家如何生活、創作。」

創造產值 吸引房地產

倫敦東區的Spitalfield創意市集,原是有百年歷史的蔬果批發市場。 記者徐兆玄/英國攝影

金融風暴後,倫敦政府對藝術家的補助大為減少,許多像「二樓」這樣的藝術聯合工作室組織紛紛叫窮。馬修不以為意,「藝術聯合工作室可以創造自給自足的商業 模式。」他表示,「二樓」帶著藝術家進駐泰晤士河畔後,地價上漲,吸引越來越多房地產商跟馬修合作。他信心滿滿:「藝術可以創造產值,而我會讓大家看 見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